中歐掠影 ----皮革藝術紀行 |
許淑昭寫於2000年春天
|
結束了17天緊湊的行程,拖著超重的行囊回到了家。旅途中的點點滴滴依舊時時浮現在腦海中,這真是一場甜蜜的夢。 19年前 [1971]在我接觸到皮革工藝的第二年,有一天在日本的雜誌上看到有關Deutsches Ledermuseum的簡介,從那時起,拜訪Deutsches Ledermuseum 就成了我心中的夢想之一。在經歷了人生的幾多轉折後,我終於擁抱了這個夢想。那天站在Deutsches Ledermuseum前,百感交集,像是虔誠的教徒抵達麥加的那一刻,煙霧幾度瀰漫著我的雙眼。然而時間是如此的匆促,只恨自己的眼睛太小,視野不夠寬廣,深恐看不完整每一件作品。 所幸Dr.Rosita Nenno這位紅髮熱情、高大體貼、專研歐洲歷史的德國女子,真是一位好導覽,在短短的時間裡她奮力的解說著,且須用我們僅能懂的有限英文字彙,確實是難為她了。那天她應Leder-Gilde e.V.的主席Mr. Rene Berends之託,為了趕來幫我們解說而錯過了用餐時間,在喝下午茶時我才知道她尚未吃午飯,讓我既抱歉又感動。 這個創立於1917年3月13日位於德國 法蘭克福 歐芬堡的皮革博物館,佔地3600M2,截至1986年止,即典藏了25000多件的作品,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皮革博物館。館方體恤遠來的我們,特別將鑰匙交給Rosita,延長開館的時間,好讓我們一次看個夠。事實上即使再花上三天三夜也看不過癮,奉勸各位同好如要前往參觀,千萬要多騰出一些時間。 深厚的歷史淵源,且能將科技不著痕跡的注入生活中。效率、簡潔、果斷的德國精神裡,參和著柔情與溫暖。 慕尼黑這個滿溢著藝術氣息的城市,正因為住有著時時在幫助台灣會員的主席與朋友們,而更加的令人懷想與激賞。那天才搭上往新天鵝堡的馬車,說時遲那時快,天空突然落下白白的棉絮,越來越白越多越密,天啊!下雪了!醺著馬騷味兒一路顛簸而上,雪越下越大,頓時成了耶誕卡中的白色世界。 對來自亞熱帶的我們來說,這場瑞雪簡直是上天的恩寵,特意為歡迎我們而降。下得馬車縱然冷得牙齒直打顫,也要勇敢的繼續往上行,因為只有到達那兒,才能找尋到當年盧德維希二世對華格納迷戀的蛛絲馬跡。 雖然時間不允許我們由羅曼大道進入慕尼黑,上蒼卻巧妙的安排了深富羅曼蒂克氣息的Rene,載我們離開慕尼黑到荷蘭的Waalwijk參加LEDER 2000。一人一大箱行李,將Volks Wagen T4旅行車塞得滿滿的,加上8位歐巴桑小姐的體積都有一些橫,車內的熱絡可想而知。沿途在Worms品嚐了一餐絕佳的義大利菜,順道參觀了大教堂。不同於科隆大教堂的震撼璀璨,Worms教堂饒富古典與現代的彩繪玻璃,色彩極為高雅,置身在其中有種平和安定的感覺。10個鐘頭的車程中,Rene以他優異的駕駛技術,飛快的穿梭在德國高品質的公路,不放過任何景點與機會,努力的述說日爾曼民族的風情民俗,以及他遍遊世界的行腳趣聞。我突然覺得他如果改行入旅遊業,一定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導遊。我們並相約在不久的將來,組一小團以慕尼黑為定點,開著車悠遊的玩遍周圍各國。已經是夜晚近9點了, Waalwijk的天空仍然明亮,來自19個國家約80名的參展者與無數的參觀者,陸續駐進大會指定的旅店,蓄勢引頸等待著即將揭開的序幕。 入得歐洲的皮革藝術圈,20年來的皮革歲月總算沒有白過。整個早上忙著為其他未能親自前來的會員做作品展覽的擺飾工作,務必以有限的資源做最大效能的發揮。果然佈置工作尚未就緒,即紛紛有人湊過來觀賞並詢問價碼,可見台灣皮革藝術的水準是有其定位的。在數百件作品中,台灣會員董玲蘭的"雙雄爭霸"與本文作者的"寶瓶"榮獲甄選為"Highlights of Leder2000",留置在博物館做巡迴展出,也算是為國爭光吧!三天的會期,除了展覽、課程、演講、示範、晚宴……外,每個人更緊緊的抓住每一分秒,忙著找尋老友敘舊與結交新歡,因為錯過了這幾天,不知下次是哪年在哪個國度我們才能再度相聚,因而彼此也就更加珍惜短暫交會的時刻,相互分享技巧、衝擊創意、解讀作品、合照留影、簽名紀念……在會場的一隅抬頭望向眾生,眼前一笑皆知己,四海全無礙眼人。管他語言藩籬、文化差異、膚色不同……當下我們都是"玩皮家族"。
Mrs. Gerda van der Stroom -de Jong 繼 "LEDER 95" 後今年再度主辦"LEDER 2000" 同時也是Leder-Gilde e.V.的創始會員之一,嬌小的個子,爽朗的笑聲, 是個渾身充滿活力的荷蘭女性,任勞任怨的一肩挑起繁重的策劃與執行工作, LEDER 2000能如此功成圓滿,Gerda 的功不可沒。每年往返於國際間的各項皮革藝術活動,看盡每個活動的幕前幕後,深知主辦者的辛勞與辛酸,所以每每在參與的同時,我總是倍感幸福與心存感激,也經常思索外人眼光中富裕的台灣,何時也能擁有富裕的皮革藝術資源? 喜愛皮革藝術的您過去也許來不及參與,將來請千萬不要錯過。 到了倫敦我才深切的體會到大英國協之所以自豪的原因。是的,我喜歡倫敦,但須排除它陰晴不定的天氣與昂貴的物價指數。放眼盡是宏偉精緻的建築與史詩文學的典故,浸淫在如此環境中的英國人怎能不珍惜呢! 仲春的倫敦刺骨的寒風毫不留情的劃過我的臉頰,漫步在劍橋和牛津的石塊步道上,比對著書中的描述,試圖體會當時的情境,真是莫大的享受。也許是時空的轉換,如今的空氣沒有當年的芳香,但無可否認的是劍橋與牛津這兩處各異其趣分處東西的大學城,的確是培育大人物的最佳搖籃,雖然只是輕輕行過,煞那間彷彿也沾染了些優雅。 一路行來得以平順愉悅,要感謝諸多國際前輩的幫忙。感謝的話對他們來說也許不是最期待的,但我還是要說非常的謝謝,我也希望能把這份謝意發揚光大,提昇轉為幫助他人的力量,加倍回報當初我所得到的。我深信只要努力,夢想就在不遠處。 |